太平天国:李秀成崛起经历,值得很多普通人借鉴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39    点击次数:174

李秀成是广西藤县人士,在太平天国时期被封为忠王,地位尊贵。他生前撰写了许多文字资料流传后世。

说到李秀成,你最先想到什么?是他短短十天就写出六万字自传的惊人速度,还是他在雨花台坚持战斗44天的壮烈事迹?

在我看来,李秀成最值得骄傲也最令人佩服的就是他的奋斗历程:勤奋刻苦、永不言败,在困境中咬牙坚持等待机遇,这种精神很值得大家学习。

根据李秀成留下的自述材料可以确认,他和陈玉成确实都是广西藤县人士,两人是地地道道的同乡。

李秀成曾提到,虽然自己比陈玉成年长14岁,但两人经常一起玩耍,相处起来特别愉快。

和李秀成比起来,陈玉成起步条件更好,发展道路也更顺利。

李秀成8岁那年进了私塾上学,跟着舅舅念书。但两年后家里交不起学费,他只好退学回家了。

李秀成的舅舅给他找了个在私塾打杂的活儿,这样他既能赚点钱贴补家里,又能抽空学点东西。

家里没了干活的壮劳力,日子过得紧巴巴的。帮人干活挣的钱时多时少,根本指望不上。后来李秀成回来了,春天种点兰花,天冷了就去烧炭卖钱,勉强能糊口。

李秀成回忆道:"当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,日子过得特别苦,经常饿肚子。"

尽管日子过得紧巴巴的,李秀成还是坚持读书不松劲。他经常翻看《三国演义》和《水浒传》,从这些书里学知识、长见识。

1851年9月,罗大纲带兵打下了永安城。就在这个时期,李秀成和陈玉成不约而同地加入了太平军,当时他们都是从最基层的士兵做起。

陈玉成的起点明显比李秀成更占优势。他的叔叔陈承瑢不仅受过良好教育,还是东王杨秀清的心腹,后来更成为太平天国的头号文官。

平台资源好,陈玉成又正值壮年,所以比李秀成更容易获得建功立业的机会。

陈玉成在太平军从永安到南京建都期间,主要负责带领年轻士兵筹集物资,并经常担任冲锋陷阵的先锋角色。

1852年12月,太平军第一次打下武昌城时,陈玉成带头冲进城墙缺口,虽然干的是最危险的先锋活,却因此一战成名。

陈玉成在南京建都后,跟随部队西征,和韦俊一起两次打下武昌城。后来他带兵到长江以北作战,与曾国藩的湘军多次交锋,因战功显赫被提拔为"丞相"职位。

就在这段时间里,李秀成又在忙活些什么?

胡以晃带兵西征时,李秀成随军前往安庆负责地方管理事务。后来秦日纲接替了胡以晃的职务,李秀成则继续在当地处理政务工作。

没过多久,杨秀清就把李秀成召回京城,安排他在高桥门和仪凤门附近训练士兵,负责守卫军事据点。

李秀成在自述里提到,胡以晃、秦日纲和杨秀清几位大人物都挺器重他。不过奇怪的是,他既没被升官,也没机会上战场立战功。

陈玉成在江北、庐州、田家镇、九江、湖口以及武昌反攻等几场重要战役中都立下大功,而李秀成却没能参与这些战斗。

李秀成虽然没什么名气,但他从不抱怨,始终坚信是金子早晚会发光,一直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。

李秀成在安庆管理事务时非常勤恳,从不抱怨辛苦,尽心尽力完成各项任务。他负责防守阵地时,带领士兵挖战壕、搭围栏、建碉堡,把防御工事修筑得特别坚固牢靠。

李秀成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。1856年,杨秀清计划攻占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,为此他组建了秦日纲率领的部队,开始向东进军。

这次东征阵容堪称顶配,陈玉成、李秀成等五位重要将领全部出战。战斗中,陈玉成表现最为亮眼,李秀成也打得相当出色。

陈玉成独自带兵突破重围,成功进入镇江城,与守城将领吴如孝商量里应外合的打法。与此同时,李秀成趁着夜色带兵渡过汤头河,切断了敌军的撤退路线。

没过多久,石达开的部队向北进军,和秦日纲的军队会合,第一次攻破了清军的两大营寨。之后,秦日纲带兵向东推进,李秀成也随军出征。

李秀成原以为未来一片光明,可现实又给了他沉重一击。不过这次挫折反而为他打开了另一扇机遇之门。

1856年,太平天国爆发天京内乱。当时重用李秀成的杨秀清和秦日纲都在权力斗争中丧生,而石达开选择带兵出走南京,自立门户。

天京内乱后,太平军实力大减。李秀成失去靠山,手下兵力单薄,在朝廷里也说不上话。

陈玉成和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两大核心人物,就像一对耀眼的双子星。不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,李秀成都处于从属地位,主要配合陈玉成行动,自己并没有太多独立发挥的空间。

1857年桐城战役时,李秀成发现单靠自己部队难以战胜清军,马上给陈玉成写信求援,请他带兵前来协同作战。

后来两军在枞阳碰头商议,决定由陈玉成负责带兵在外围灵活作战,主要任务是干掉清军的主力部队,这样就能解围被困的城池,最后事情也确实是这样发展的。

在桐城取得胜利后,陈玉成负责指挥安徽和湖北两个主要战区。与此同时,李秀成被调回江北地区,主要负责浦口和江浦一带的防御任务。

1858年,陈玉成、李秀成等将领在枞阳再次碰头商议,制定了攻打江北大营和对抗湘军的军事计划。

随后,太平军连续发动浦口、三河和舒城三场大战,消灭了好几万清兵,其中光是湘军精锐就折损了七千多人。

在这些战役中,陈玉成继续挑大梁,李秀成则扮演辅助角色。结果陈玉成被封为英王,而李秀成什么封赏都没捞着。

李秀成听说陈玉成被封为英王,心里特别不是滋味,憋着一肚子火。偏偏这时候李昭寿写信来挑事,加上薛之元又投降叛变,搞得李秀成有苦说不出。

李昭寿外号"清朝吕布",是个出了名的墙头草,原本是李秀成把他招揽到太平军里,结果后来他又叛变了。跟他一个德行的还有薛之元。

李昭寿和薛之元把江北四座城献给了清军,还写信劝李秀成投降。洪秀全知道后气得不行,直接下令不让李秀成带兵过江。

李秀成独自守卫城池,面对清军的猛烈进攻,还遭到内部人员的误解,处境十分艰难。

李秀成毫无怨言,始终尽职尽责,最终赢得洪秀全的信任,被封为忠王,这个封号象征着"永远忠诚"的含义。

李秀成在回忆录里诉苦说,那段日子特别难熬。他提到自己虽然名气很大,但处处都被英王陈玉成压着,只能当个跑腿打杂的。

小时候的贫苦日子,让李秀成养成了表面温和、内心坚韧的个性,遇到困难从不轻易认输。他始终在寻找合适的时机。

1860年,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、洪仁玕和陈玉成一起商量对策,决定用"围魏救赵"的计策来解围。他们打算通过攻打清军其他重要据点,迫使围攻天京的清军回援,从而缓解首都的军事压力。

李秀成带兵突袭杭州,同时李世贤率军进攻湖口。清军将领和春、张国梁被迫分兵增援。就在这时,李秀成突然从杭州回师,与陈玉成的部队会合,一举击溃了江南大营的清军。

很快,陈玉成和李秀成联手向东进军,成功攻占了苏州和常州。这样一来,李秀成获得了新的地盘,在朝廷里的影响力也更大了。

李秀成虽然为自己争取到了机会,但要拿下江浙大片地盘,光靠他手下的兵力可不行,必须得有陈玉成帮忙才行。

陈玉成把主要心思都放在安庆战事上,既要抵挡湘军进攻,又盼着李秀成能一起打西征。可李秀成压根不愿意配合,两人最后闹得不欢而散。

洪仁玕从中调解说和,最终李秀成勉强同意带兵去打武昌,但他心里并不情愿,行动也拖拖拉拉,根本不愿意替陈玉成卖命冒险。

1861年4月,陈玉成率军到达武昌城外时,李秀成才开始行动。但他把主力部队留在苏州和常州两地,只带着一群缺乏经验的新兵慢悠悠地上路。

李秀成为什么要这么做?他自己在供词里提到:当时江西和湖北有天地会的人造反,他们来请我过去,正好可以收编这些人。

李秀成边走边扩充队伍,等到达武昌时手下已有十余万兵力。这时陈玉成已经撤回安庆,李秀成就放弃了攻打武昌的计划,带兵折返江浙地区。

在返回的路上,李秀成遇见了石达开率领的十几万北上部队。那些原本跟随石达开的将领们,现在大多加入了李秀成的队伍,跟着他一起再次向江浙地区进军。

翼王部队投奔后,李秀成的部队实力大涨,现在已经有能力和陈玉成掰手腕了。这时候,离他们在永安参军已经过去9年,距离天京内乱也过了5年。

李秀成终于实现了心愿,再也没人敢轻视他。靠着江浙地区的财政税收支持,加上手下几十万兵马,他成了太平天国最关键的支柱人物。

李秀成的人生经历很励志,他家庭条件不好,也没什么靠山,但做事特别能吃苦,遇到困难从不轻易放弃。

好运气往往属于那些提前做好准备的人,也偏爱那些做事认真、埋头苦干的人。李秀成的成功之路,就是普通人逆袭的典型例子,特别有参考价值。